2025-10-28 23:39:07来源:娱乐新闻责任编辑:668人阅读
![]()
![]()
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海报
张中臣的社交媒体昵称是“熊孩子张中臣”。自2021年凭《最后的告别》赢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后,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正以孩童视角切入 —— 从父子故事到母女故事,他坚持着对乡村生活的关注。
媒体报道中,人们一次次讲述张中臣从“农民之子”“北电保安”到“FIRST最佳导演”的个人故事。而本次采访他坦言,曾有段时间对此反感,认为这或许让观众对影片本身的感受限制在了某种视角。但几年来他渐渐发现,自己的故事引发了许多背景相似的年轻人共鸣;从新获的父亲身份中,他也重新理解了“孩童视角”。这些或许都促使新片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变得更柔和,而柔和的力度反而有着更强大的力量。影片讲述了女孩毛晴与母亲红梅的生活,而当神秘白孩到来,她也渐渐发现母亲的秘密往事。
![]()
先谈谈新片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创作契机,跟前作《最后的告别》一样,故事是源于您自身亲历事件吗?
一开始我们想拍恐怖片,是个儿童视角的剧本,但由于各种原因拍不了,所以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还是想从儿童视角切入故事。
《最后的告别》主要聚焦父子,所以我想这次做农村女性的故事。这期间我回了几次老家,家里有些亲人离开了。我妈妈是农村女性,我就跟她聊天,问她的一些想法。有几次我收拾硬盘,发现很多以前回老家拍摄的素材,包括我妈妈在工地和田地干活的场景。还有期间我看到了对刘小样的一些采访,包括“娜拉出走”这些话题都很触动我,于是选择拍摄这个题材。
![]()
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剧照
影片中的超现实元素,以及“麦田石像”等意象,是一开始就有所构思,还是去取景地后就地取材的?
我可能天然对神秘的东西敏感吧,也很着迷。以前在农村常听闻一些很魔幻的事。我家在村子中心,门口就是十字路口,所以总有人去我家串门聊天。农村不劳作时,特别在夏天,中午热,大家就休息,去我家聊天。我小学初中玩伴不多,就常在旁听大人聊天,聊得特别玄乎。所以写剧本时,可能莫名会想到这些,就放到剧本里了。
麦田石像是最开始就构思在剧本里了。然后我们调研,发现中国主要两个地方有这样的石像。一个在西安附近,主要是唐朝石像。但去现场发现西安那些县城村子的石像都被围起来了,且每个石像上都有监控。所以大概不能在西安拍。另一个在河南,有宋朝石像。我们采风发现正好当地也有考古挖掘,所以就把考古这个元素加入剧本了。影片中的石像也都是真实古迹,在河南巩义。
您怎么想到将当地考古勘探和寻母故事联系起来的?
因为它们都有些神秘感。我用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去呈现“小白孩”这个角色。我想土地下埋藏了很多命运、很多历史,这些我们都看不到了。村子里这些人、这些女性,她们也应该有很多秘密没被看到。所以,小白孩出现时,小女孩母亲的秘密在他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中慢慢被发现。当然,观众看完也完全可以按感觉发散,其实没有非常直接固定的联系。
从上一部的父子故事,转换到这次女儿眼中的母亲视角、讲述女性故事,这对您来说会是种新的需要学习的视角吗?
还好,因为我觉得一个职业创作者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视角,应该什么都可以做。其实我现在回想才发现,小时候很多同龄孩子都是女孩干农活,男孩反而不会干,所以我就想选一个小女孩视角去讲述。爸爸出去打工了,她就和妈妈一起劳作,然后她发现了妈妈一些秘密情感,所以整体是比上一部更柔和。
![]()
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剧照
那与小演员的合作顺利吗?这次也选了职业演员出演,她们的表演也很出色,您是怎么和她们沟通的?
这部片子是2023年拍的,当时最先定下的就是李妍锡 —— 妈妈红梅的演员。因为我要拍麦子从绿到黄,到最后收割,所以时间点一定要确定,必须4月底开机,6月初杀青。妍锡很喜欢剧本,我们其实成本很低,但她也愿意帮我,就进了剧组。
然后FIRST的高一天给我们推荐了小女孩陈哈琳,饰演毛晴。她在厦门生活,自己一个人从厦门飞到郑州,我们接了她,在麦田里给她试戏。结束后她又一个人飞回去,当时她才9岁。她试戏效果非常好,就定了下来。演白孩的小演员顾翰如(小桃子)是导演顾桃的孩子。这个角色不太好找演员,要有点神秘感,所以不想有太多职业表演经验。后来一个在宋庄的制片朋友给我们推荐了小桃子,说这孩子挺有意思,我就去宋庄跟他见面,觉得很合适,就定下来了。他们三个在开机前,提前20天就进组去农村生活了。
刚开始可能和妍锡有些人物塑造上的分歧,因为我和职业演员没有太多沟通经验。但后来我慢慢找到了沟通方式,你要照顾演员的情绪,包括她对人物的理解。其实像小女孩这个人物,我们在剧本阶段想象的可能是另一种人物性格。但见到哈琳后,就觉得该照她感觉走。虽然她演过很多戏,但还是饱有很纯真的小孩子的感觉。而且她在现场很专业,能很快进入情境,拍完这场戏,她就立马自己去写作业,她的状态让我很惊讶。小桃子则是另一种感觉,基本上他刚开始不喜欢演戏,他是为了逃避上学,所以来到我们剧组的(笑)。他很有个性,而且他这么小就有自己的一些审美趣味了。很独特的一个小孩儿。在现场几小时内拍不完,他就罢演。所以他有时会发发情绪。但他反而快杀青时还挺留恋这个角色,问我能不能给他加点戏。
![]()
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剧照
这次选手持摄影是为了配合小演员表演,还是有其他表意?因为跟上次的固定长镜头风格挺不一样。
对。当时剧本写了前两稿,就决定用手持,想让人物更鲜活一点。因为有大量动作戏,包括人物在麦田劳动。以及小演员有时也要看他们感觉去演,所以我们需要主动捕捉细节,手持的话游动空间会更大些。以及因为片子有很多石像造型,形式感有点太重,手持可以让空间上的形式感稍微往回收一点,这样更能自然地融合到他们日常生活里。
您的职业经历可能总结起来会是“非典型”的路径,包括从单纯喜爱到上手实践,与朋友共同筹备,再到FIRST获奖和电影公映。这次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则入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,前期也得到一些创投支持。面对更大更主流的关注,您的心态或创作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吗?
虽然上一部电影得到了一些关注,但这次整个制作过程也是很艰难的,幸运的是拿到了一些创投奖金才把后期做完。大家当下生活都很艰难,每次跟朋友聊到电影市场状况不好,大家都挺沮丧。其实有了小孩以后我的生活变化特别大,对我的情绪和创作会有影响。之前有段时间很沮丧,但慢慢状态还是变得比较积极,觉得还是要抱有希望。
这次新片我们前期预算很低,所以就用很少的钱去做,找人来帮忙。整个拍摄环境,包括大家的居住环境都没那么好,这点我觉得很亏欠大家。特别是拍摄时5月底、6月初天气太炎热了,加上小演员也有很多麦田戏,他们在麦田里又热又刺。
后期拍完片子也没钱了,就准备找投资,但也很难有人投这样的作者电影,又是农村题材的电影,就更难找了。片子我和剪辑师又剪了十几版,但又没有后期的钱推进。因为我们剧组成员也不像《最后的告别》那个阶段了,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有家庭、没有太多生活压力。要感谢两位监制赵德胤和王红卫老师的帮助指导,包括这次为什么还要特别鸣谢刘昊然呢,是因为刘昊然在那个节点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金,才能推进后期,所以非常感谢他。
![]()
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剧照
电影片名在创投阶段叫《夜间声响》,这也是英文片名(Nighttime Sounds)。改名是否也是找投资过程的结果?选择最终片名有什么考量吗?
改名和资金没有太大关系。那时先想了原来的片名,但剪辑完,我们就想这是不是不太“儿童”?然后想到《红河谷》里一句歌词,我们投票决定就改成现在这个片名,觉得比较有想象力、比较童趣,歌曲又关于乡村,也关于离别情绪,各方面都很契合。包括我们也了解到在乡村县城的一些合唱团,这首歌也是必练曲目。
自去年年底《最后的告别》公映,您的个人故事也在许多媒体平台上被讲述。您有过类似“是时候告别这个标签了”的想法吗?还是说这始终是您的底色?
说实话,之前有段时间挺排斥这种标签,会觉得不管影迷还是普通观众,聚焦于影片本身就好。因为大家知道了你的身份、成长环境,必然会带着标签去看你的电影。但后来我可能自己也说得比较多了吧,慢慢心态也就放平了。
最主要原因是,因为《最后的告别》公映,我们也没有更多宣发费,只能自己宣传,我就注册了一些社交媒体,然后就看到很多像我一样底层出身、没有太多资源或没有机会受系统教育的人们,都想自己做电影。他们会给我发私信,我有空就跟他们聊,希望能帮助他们,鼓励他们认真坚持做下去。但有时又觉得整体环境这么艰难的情况下,让别人继续坚持是不是对别人也挺不负责的。所以现在觉得外界以这个标签看我,我也没什么,但还是想让观众更多看到电影本身传达的内容,我觉得那是我的理想状态。
![]()
《最后的告别》剧照
您筹备《最后的告别》的时候,说自己“有股劲儿在里面”。这股劲儿依然在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中吗?
其实在剧本阶段也有人建议我说红梅那个角色可以找明星演,但我觉得拍电影还是要保留自己原始的那股劲儿,不然很快一部两部地这个劲儿就慢慢消失了。这次整个影片呈现的气质和情绪可能不像《最后的告别》那么尖锐,因为拍《最后的告别》时,我就觉得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拍电影了,所以卯足了劲儿全部施展在里面,现在看来反而有些用力过猛。所以这次我想往回退一点,反而力道会更好,尽量调节“自己打出的力”和“观众感受到的力”的平衡。这次去圣塞和平遥面对观众反馈,我还挺忐忑的。
![]()
![]()
《最后的告别》剧照
接下来有什么新打算吗?包括可能正在开展的其他影片?
我的第三个长片项目2023年就开始写剧本了,和一位青年作家郑在欢一起写,他也生在农村,然后在工厂打工。我们写了两年,差不多快完成了。故事是讲从农村到工厂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,他们也是“杀马特”这个群体。
我觉得中国电影讲的青春,一直是校园青春,但其实在中国,很多人的青春是在工厂,所以我想拍这个群体。尤其“杀马特”也是2010年左右,那段时间我自己也在工厂待过。郑在欢以前也在工厂写小说,我们后来聊天,发现有这个共同经历,就觉得可以合作写剧本。目前在推进这个项目,但融资也特别艰难。这个题材和关注的群体其实从没有在中国大银幕上出现过,所以我们能理解资方对项目的怀疑。但我们也非常坚决,一定要把它做出来。
特别致谢《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》